|
一九六四年,中苏关系恶化,中美局势紧张,我国面临着来自南北战争的威胁。为了防止可能的入侵,举全国之力将东北、沿海等重工业的机器和设备,转移到内地相对较隐蔽的山沟或偏远地区,这是一场盛大的自强运动,史称三线建设。1971年,国家决定在山东省各建一个年产万吨TNT炸药厂和为TNT配套的年产万吨浓硝酸厂,即国营山东立新化工厂和国营山东红光化工厂。从1971年5月份开始到7月底,国家开始在山东新泰、沂源、淄博、平阴等地进行勘探选址。1971年10月,两厂在济南市长清区孝里镇龙泉官庄开工建设,但两厂分开建设不利于施工,也不利于以后的生产,后决定两厂合并为一厂,合并后的厂名叫“国营山东红光化工厂”,军工代号仍是“5805厂”。历经八年建设,工厂基本建成投入生产,截止到1980年,国家为5805厂累计投资5615.5万元,这在当时是一个天文数字,也是山东“小三线”投资规模最大的企业。从1978年投产到1980年,仅两年时间内,该厂共生产合成氨5196.69吨,生产硝酸铵1615.53吨。当时厂子的生活水平是很好的,很多年轻人都希望到这个厂来工作。红光厂为了安全,把生产区与生活区建在大山两边,用一个山洞连接。生活区内,宿舍、学校、礼堂、职工俱乐部、食堂、澡堂、邮局、粮店、图书馆、车队、还有灯光球场等等。红光厂的医院医生都是济南来的,医术高明,医疗设备也齐全,想当年附近十里八乡的都来看病。厂区里通用济南话,所以大家都叫这里是"二济南"。1980年,根据中央关于“调整、改革、整顿、提高”的国民经济“八字”方针,红光厂进入停缓建阶段。1982年,开始将TNT生产线封存待用,利用合成氨、硝酸生产线转产味精。1983年6月,味精生产线基本建成,7月就生产出第一批质量达到部颁标准的“山菊花牌”味精产品,同时还有专供出口创汇的“葵花牌”味精,工厂也更名为“山东红光味精厂”。如今几十年过去了,曾经的三线厂已经变成了废墟一片,三线建设也逐渐被历史所遗忘。曾经高大宽敞的厂房,恢复成了山野乡村;曾经的热火朝天,回归了大山的平静;曾经的战天斗地,成为回荡在三线人心田永恒的记忆。 |
|